心源性猝死前(面对心源性猝死患者)(1)

图说:市六医院举行心脏日科普宣教活动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新民晚报讯(记者 郜阳)“先生!先生!你怎么了,你还好吗?快帮忙拨打120!”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沈成兴正在演示如何抢救心脏骤停的“患者”,一边大声求救,一边为人体模型进行胸外按压,同时呼喊身边人寻找AED。

随着社会和生活压力的增大,年轻人、白领等群体出现心脏骤停、心源性猝死的情况增多。当意外发生时,身边有一台AED和懂得心脏复苏技能的人,在最有效的“黄金4分钟”内实施正确抢救,至关重要。今天,在市六医院举行的心脏日科普宣教活动中,有一项内容就是教会市民正确使用AED。

沈成兴指出,AED和CPR(心肺复苏术)是救治心脏骤停的最佳手段,心脏骤停后的4分钟是救命的关键时刻,故被称为“黄金4分钟”。心脏骤停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如果时间在10分钟以上,即使病人抢救过来,也有可能是“脑死亡”。

AED是针对心脏骤停进行急救的自动体外除颤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地铁、车站。正是它,屡次在危急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面对“救命神器”AED,许多市民并不知晓使用方法。活动现场,心内科团队正在演示如何救助心脏突发骤停的患者。

“大家可以记住这个口诀‘叫叫CD’。分别代表两次呼喊、胸外按压、AED。”首先要确认患者的状态,采取呼喊患者的方式,检查伤患是否有反应和呼吸;然后继续呼喊寻求帮助、拨打急救电话,及时为患者进行胸外按压,按压后实施人工呼吸;随即开启AED后,根据提示音进行操作,为患者贴上电极片,开始分析心律。分析完毕后,AED会发出是否进行除颤的建议。当有除颤指征时,救治人员按下“放电”键除颤。一次除颤后未恢复有效灌注心律,进行5个周期CPR(心肺复苏术)。除颤结束后,AED会再次分析心律,如未恢复有效灌注心律,操作者应进行5个周期CPR,然后再次分析心律、除颤、CPR,反复至急救人员到来。

据悉,所谓心脏性猝死是指突然发作的心脏病导致的心搏骤停,常常因来不及救治而猝死。中国每年心源性猝死的人数约54.4万人,8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而在院外心脏骤停的生存率却小于1%。

“对于心源性猝死的患者,抢救必须争分夺秒,快速施救变得尤为重要。”沈成兴表示。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发性的心血管疾病,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例如日常的工作或生活中、睡眠中、运动中等,主要特点是发生突然、快速和不能预测。“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对于每一位市民朋友而言,都十分有必要,而且也不难,几分钟就可以学会操作。”

,

站长提醒:以上内容,未识真伪,仅供参考。理性上网,以免过度。谨慎广告,危及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