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内容概括方法(初中现代文阅读)(1)

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文结构形式和说明顺序的种类

2.理解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对谋篇布局的作用

3.通过练习,巩固审题技能,掌握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结构,理清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3课时

第一课时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三种:

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都以时间为序。比如中学课本有一篇《景泰蓝的制作》,它就是按照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做胎——掐丝——点蓝——打磨——镀金”的时间顺序来说明的。

空间顺序,是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部分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更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如《核舟记》就是按照船体——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来写的。《故宫博物院》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总体特征,再具体介绍太和门——太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递进,或由概括综述到具体对象,或由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逻辑顺序来说明。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统筹方法》等。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有时一篇文章不只是采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将几种说明顺序糅合起来,交叉使用。

这一知识点的常见题型是:①全文或某段在说明时运用了哪种说明顺序?②文中某几个层次、段落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xx的说明顺序对xx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理清说明顺序,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把全文划分成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就得出全文的说明顺序。

理清说明顺序后,接着认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全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四种:

1.总分式

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1)总—分,如《苏州园林》(先总体的概括,再分说。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2)总—分—总,如《故宫博物院》(先总体的概括,再具体来说,最后再总结)(3)分——总。

2.递进式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为递进关系,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如《万紫千红的花》一文,先说花有各种颜色的原因,第二步说明花变色的原因,第三步说明花与昆虫的关系,第四步说明花与人的关系,逐层深入,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向沙漠进军》一文,也是典型的递进式结构。

3.对照式

文章中某些部分,为了突出说明事物的特点,两相比照,加以说明。

4.并列式

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成并列关系。如《鸟中诸葛》

一篇文章的结构,大多都是各种类型的混合应用,以总分式和递进式见多,而并列式和对照式,在文章中的某些段落会存在。在阅读中还要注意,如果是总分的结构,那么“分”中又是怎么样组合的,是并列还是递进?

选择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总是要便于把事物或事理说明白。

1、按说明对象的自身条理性来安排结构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条理规律,把握了这种规律并据此安排结构,能使说明的内容井然有序,条理清楚。一般来说,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它的条理性表现在时序上,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形态,说明时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的,先写文字产生和出现书籍的雏形,再写正式的书籍,最后写现代的书籍,从而说明了书籍演变发展的过程。处于静止状态的事物,如建筑群、名胜古迹、物品等,常常从空间位置上体现它的条理性。说明这类事物,宜按空间顺序,先表后里、先外后内进行说明。如《故宫博物院》说明一个古代建筑群,这个建筑群处在一定的空间方位上,排列有序,内部建筑有主有次。文章按照空间位置,先写外部城门,后写城内建筑,写内时先写主,后写次。整篇文章层次井然有序。

2、按人们对说明对象的认识规律安排结构

对读者陌生以及读者难以理解的说明对象,说明时常常由具体到抽象,由表面现象到内在事理。由个别推及一般。在具体说明中,宜先写状态,后写功用或成因,最后揭示性质特征。如《死海不死》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具体说明部分先说一种现象:传说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把俘虏的奴隶投在死海里,但奴隶却安然无恙地浮上来并讲述了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然后解释原因,这是因为死海海水的咸度很高。接着进一步解说死海的成因,说明时先叙事,后说它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这样说明,读者易于理解。

对读者并不陌生的事物或事理,说明时可先说一般,再叙说个别现象。这种写法宜先写性质特征,后写状态,人们可先获得事物或事理的总体认识,然后具体理解。如《苏州园林》,一般读者都知园林这一事物,但苏州园林与其他园林有所不同,因此,写作时宜先说出它与其它园林不同的性质特征,然后具体说它的形态。这种结构安排有利于读者尽快地认识事物。

说明文的结尾一般是自然结束,说明清楚了,文章就结束了。有的说明文最后再次归结特征,有利于读者区别事物。如《故宫博物院》最后写道:"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令人不能不惊叹。"结尾直接点出了故宫建筑群的特征:宏伟、和谐、统一。有的说明文,结尾作一些补充性的说明,或开拓读者的视野,或增强说明的准确、严密程度。如《看云识天气》结尾是这样写的:"在某些情况下,看云识天气往往要受到限制,因而,还是要依靠天气预报。"这一补充,比较全面地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作用,增强了说明的科学性。

《故宫博物院》就是空间顺序,总分结构。文章按照:天安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三宫”——御花园——神武门;采取总分的结构形式,在开头;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故宫)……开头介绍了故宫的概况,即位置、历史、价值等,中间部分是空间顺序,按照参观的顺序,移步换景,具体介绍了故宫博物院各宫殿的位置和功能。结尾写在景山高处回望故宫的景象,照应开头,形成呼应。

现代文阅读内容概括方法(初中现代文阅读)(2)

,

站长提醒:以上内容,未识真伪,仅供参考。理性上网,以免过度。谨慎广告,危及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