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

我国古代的音乐虽然使用了与西方一样的“十二律”,不过直到唐代之前,“十二律”中的音高系统跟今天还是有所不同的。

唐代初建时,大臣们差点就奏议废掉了之前的音乐体系,幸亏唐太宗做出了一个英明的决定,从此,“十二律”不但被保留了下来,而且衍生出的新音高系统终于跟西方音乐有了科学完整的对应。

唐朝音乐简史(东西方音乐体系独立发展)(1)

贞观二年,群臣们在商议修订雅乐时,御史大夫杜淹说:“前朝历代的兴亡皆祸之于靡靡之音,陈亡之前有《玉树后庭花》、齐亡之前有《伴侣曲》,路人莫不悲泣,此为亡国之音!“最后,杜淹总结说”以是观之,盖乐之由也“,建议废置朝廷中各类音乐,老臣封德彝也随之附和。

唐太宗对此不以为然,对群臣说:“乐音之所以能够感人,那是大自然的规律,高兴的人听了自会欢悦、伤心的人听了自会悲泣,悲欢之情在于人心而不在音乐呀!一个将要亡国的地方,老百姓的心情自然不会好,所以听什么都是悲戚戚的了;现在《玉树》和《伴侣》两曲还在,朕给大家演奏一下看是否还会悲戚?”

唐朝音乐简史(东西方音乐体系独立发展)(2)

太常少卿祖孝孙

魏征也附议唐太宗说:“乐在人和,不由音调”,于是唐太宗就令太常少卿祖孝孙依《礼记》中的“十二律”音乐体系重整大唐雅乐。

祖孝孙曾任隋开皇年间的协律郎,在他长期的实践中,“十二律”的调律和旋宫问题已得到了解决,只是尚缺乏正式的颁布推广。祖孝孙于是回奏说:“陈、梁旧乐多用吴楚之音,周、齐旧乐又多用胡戎乐器,因此大唐雅乐需斟酌南北、以十二律各顺其月,旋相为宫。”祖孝孙意思是说,十二律中的各个音调皆可为“宫音”,这跟今日“C调D调......B调“的体系是一致的。

唐朝音乐简史(东西方音乐体系独立发展)(3)

祖孝孙:以十二律各顺其月,旋相为宫

祖孝孙还注意到了“古十二律”中的调律问题,从前十二律中的黄宫(绝对音高)相当于今日的F1音,称为“铁尺律”或“第一音高系统”,在祖孝孙的调整下,黄宫被降低到C1位置,无形中契合了今日“CDEFGAB”的音律体系。这套音律体系又称“北朝隋唐太常律”或“第二音高系统”,正是祖孝孙总结了北朝和隋之前十二律的结晶。

在新的音高系统下,假如以黄钟为起始音,结合“太簇、姑洗、林钟、南吕”就构成了今天“CDEGA”的五音体系,音律上是完全匹配的,在古代,这个五音体系就是“宫、商、角、徵、羽”。

唐朝音乐简史(东西方音乐体系独立发展)(4)

北朝隋唐太常律

角、徵两音之间、“羽”后面的“偏音”就相当于今日的F音和B音,当中还有“变宫、变徵”等半音阶,这套音律体系实际上跟当代已毫无二致了。

祖孝孙按《礼记》所云“大乐与天地同和”编制出了十二和之乐,当时唐宫中的许多名臣(褚亮、虞世南、魏征等)均参与了乐曲填词。可惜时至今日,这些词在《旧唐书·音乐》里多有所保留,而实际所对应的音律却多已失传。

“十二和”又分“豫和、顺和、永和、肃和、太和、舒和、休和、政和、承和、昭和、雍和和寿和“,每一曲目均规定好了调性,在不同场合下因需使用。

唐朝音乐简史(东西方音乐体系独立发展)(5)

唐代宫廷乐师

比如在祭拜日月星辰时就以黄钟为宫演奏《豫和》,相当于今日的C大调;在郊外进行“大蜡、大报”(农田祈福)祭祀时,就分别以“黄钟、太簇、姑洗”等调演奏《豫和》、《顺和》、《永和》等曲目。对应的就是“C大调、D大调和E大调“。

”大调“自然都雄壮大气,同时还会插入“夷则(降A)、无射(降B)、应钟(B)“等升降音调,最后形成了”雅乐、清乐、燕乐“等不同的音阶风格,这样的唐代宫廷音乐体系就不可谓不完善了!

唐太宗如此驳斥群臣、完善十二律是不无原因的,因为早在贞观元年,军中就已有了《秦王破阵乐》的乐曲。

唐朝音乐简史(东西方音乐体系独立发展)(6)

《秦王破阵乐》

太宗曾对大臣们说:”朕昔在籓,屡有征讨,世间遂有此乐“,如果贞观二年时废置音乐,那么他的《破阵乐》岂不是没有生存土壤了?后来,魏征、虞世南、褚亮等人为《秦王破阵乐》填好了词,贞观七年时,唐太宗又为它亲制了《破阵舞图》并在玄武门外进行公演,“观者见其抑扬蹈厉,莫不扼腕踊跃,凛然震竦”,这当为我国历史上最为盛大的“国家级”歌舞演出之一。

唐朝音乐简史(东西方音乐体系独立发展)(7)

永徽二年时高宗亲祀南郊,有大臣奏请演出《九部乐》(《秦王破阵乐》为当中一曲)。唐高宗李治生怕闻乐伤怀:“《破阵乐舞》者,情不忍观”,于是在显庆元年将其更名为《神功破阵乐》,同时规定“旧文舞、武舞既不可废,并器服总宜依旧”。

唐玄宗时又以类似原因再次更名为《小破阵乐》,这过程当中,具体乐曲也不断发生变化、不断有新的、更接近当代的音乐元素被加了进来。

唐朝音乐简史(东西方音乐体系独立发展)(8)

《秦王破阵乐》

今天的《秦王破阵乐》全谱虽已失传,不过在日本却保留有五弦琵琶谱的版本(武则天时期传入日本)。音乐家们将其完整解译后,再根据《秦王破阵乐》首演时的历史描述对比,最终肯定了其长达百年的演变过程。

遗憾是,唐玄宗对其改编的《小破阵乐》却无人知晓了,因为唐玄宗本人就是伟大的音乐家,他亲自改编的乐曲自然会引起后世的更多好奇。

在进行《神功破阵乐》的改编时,太常为唐高宗演奏了《白雪》琴曲,并说“近代已来,此声顿绝,虽有传习,又失宫商”,因而花了很大力气让乐工重修了此曲。

唐朝音乐简史(东西方音乐体系独立发展)(9)

《秦王破阵乐》的沿革

从日本的武则天时期版《秦王破阵乐》中,音乐家们发现了明显的古弦乐元素,均推测为来自《白雪》。在古载中,《白雪》是大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之曲名,《家语》也记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又有古文说“自宋玉以后,迄今千祀,未有能歌《白雪曲》者”。

如此看来,当代承传的《秦王破阵乐》不但具有了与西方音乐的完整对应,更是包含了唐代时几已失传的上古《白雪》曲,唐太宗在音乐上的贡献就真值得今人大书一笔了!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

站长提醒:以上内容,未识真伪,仅供参考。理性上网,以免过度。谨慎广告,危及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