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也是我们院子里这群“文艺青少年”中的一员。他学过长号,没事还把学校的号拿回家来吹。不过,吊诡的是,哥哥其实是一个从小就五音不全的人。

与我不同的是,哥哥小的时候上过幼儿园,而且还是当时幼儿园里的“明星”。

哥哥上幼儿园的时候,正是三年困难“节粮度荒”时期,所有人都吃不饱饭,很多人都饿得面黄肌瘦,有不少人饿得浮肿或者患上营养性肝炎。在这种情况下,全市各幼儿园进行竞赛,努力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营养,各区的幼儿园都参加评选“大胖娃娃”活动。哥哥小时候长得又白又胖,在这次活动中,哥哥被评为全区的“大胖娃娃”,给幼儿园争了光,老师们都非常喜欢他。不过有意思的是,哥哥长大之后却一点都不胖,无论如何都不能把他曾经被评为“大胖娃娃”这个事实联系到一起。

哥哥上幼儿园的时候,跟老师学了一首老师喜欢的歌,回家后就给家里人唱,结果把全家人唱得一头雾水。妈妈从年轻时就喜欢唱歌,她也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也猜不到他唱的是首什么歌。后来,妈妈就把这件事当成一个笑话,在家里经常说。对了,妈妈一直有这个习惯,时不常就把我们几个孩子小时候的事当成笑话说,而且说一次自己就要乐一回。比如,她就不止一次地跟全家人回忆我小时候把飞机画成“飞猪”的故事,有时还会讲给到家里来的亲戚朋友听。

妈妈不止一次地给我们学唱哥哥回家唱的这首歌,所以我们从小就都知道这首不知名字的歌。哥哥当年回家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歌其实只有一句,那就是“呀喂呀喂,喂上喂,喂下喂”。妈妈一直到前几年去世,也始终没有猜出这是一首什么歌。

我从小就有“考据癖”,对这首从小就会唱的这首歌一直和妈妈一起猜。妈妈后来只是将此作为笑话,不再试图猜出歌名了。我则不然,从小到大一直没有放弃猜这首歌名。

直到两年之前,很偶然地又一次听到了一首很熟悉的黄梅戏《打猪草》的选段“对花”,忽然让我一下子明白了哥哥小时候唱的是什么歌。那一瞬间,我兴奋不已,如同发现了一个新大陆,真恨不得跑到父母灵前告诉妈妈,这个迷被我猜出来了!

下面,让我把这段“对花”的歌词抄在这里,大家看看我猜得对不对。

“(女)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丢下一粒籽,(男)发了一颗芽,(女)么杆子么叶,(男)开的什么花?(女)结的什么籽?(男)磨的什么粉?(女)做的什么粑?此花叫做(合)呀得呀得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的喂尚喂,叫做什么花?

(女)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男)丢下一粒籽,(女)发了一颗芽,(男)红杆子绿叶,(女)开的是白花。(男)结的是黑子,(女)磨的是白粉,(男)做的是黑粑。(女)此花叫做(合)呀得呀得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的喂尚喂,叫做荞麦花。

(女)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塘埂下。(女)长子打把伞,(男)矮子戴朵花, (女)此花叫做(合)呀得呀得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的喂尚喂,叫做什么花?

(女)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塘埂下。(男)长子打把伞,(女)矮子戴朵花,此花叫做(合)呀得呀得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的喂尚喂,叫做莲蓬花。”

注意这首歌当中的一串衬词“呀得呀得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的喂尚喂”,是不是就包括了这句“呀喂,呀喂,喂尚喂”?对于一个只有几岁而且“五音不全”的孩子来说,把这一串衬词都唱全了而且一点不跑调,这难度实在太大了,再加上我从小也没有发现妈妈对黄梅戏有兴趣,所以父母猜不到这首歌的歌名是再正常不过了。

顺便说,那个时候,包括我小的时候老师教孩子们唱歌其实并没有什么教材,基本上看老师喜欢什么就教给孩子们唱什么。比如我小时候的老师是个湖北人,她就凭着自己的喜好,给我们唱她老家的歌《洪湖水浪打浪》,弄得我们从小就会这首歌。

一首听了几十年的歌(一首考证了几十年的歌)(1)

,

站长提醒:以上内容,未识真伪,仅供参考。理性上网,以免过度。谨慎广告,危及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