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真漂亮冬暖夏凉(有种冬暖夏凉的建筑叫)(1)

在我们大西北,窑洞是非常出名的古老居住方式。泾川和许多周边的窑洞,它的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到现在为止,窑洞可以说已经成为我们大西北文明的标志。从我们的我们大西北窑洞的位置,可以点点滴滴地看出一些蛛丝马迹。因为截止目前在一些村庄,窑洞的形成就会连成一片,从山上一直依次一台一台地挖成窑洞延续下来。看到我们这里的窑洞,如果有人问起,窑洞的主人就会说出那是太爷的杰作,那是爷爷的杰作,那是父亲的杰作。依次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窑洞庄基分为三种。地坑窑洞庄基、明坑窑洞庄基和土坯箍窑庄基。

窑洞真漂亮冬暖夏凉(有种冬暖夏凉的建筑叫)(2)

地坑窑洞庄基就是多在平原位置,就是在平原的平地上开挖一百平方米大的方坑,坑深大约七米一二左右,坑边土坯墙围成,从地上一百平方米外开挖一个航道,直通地坑坑底,这是地坑窑洞住人以后的出口,处理好崖面子,就可以在除航道以外的三个正面开挖六眼窑洞,分别是为正窑洞、次窑洞、厨房窑洞、磨房窑洞、杂物窑洞和厕所窑洞,院中央掏一个大约直径为两米大形状如生铁大糖锅型的坑为雨水渗坑蓄水池。且有辘轳绞水井一眼。各窑洞分工明确,合作使用,应有尽有。现在在泾川的党原的城刘、城关的凤凰还有这种地坑窑洞庄基的存在,这两处地坑窑洞庄基已经成为人们怀念地坑窑洞庄基的原型了而被人们完整地保存下来了。

明坑窑洞庄基多在川道沟壑地带。这种窑洞依山靠崖或者靠地塄边掘出崖面子,在崖面子一般开挖三眼窑洞,这种形式的窑洞,地坑窑洞庄基的窑洞要高要大要深,每个窑洞都留有猫道眼供猫出进自由逮老鼠。比起地坑窑洞庄基要省功省力省门窗。三面围墙连着洞的崖面子。窑洞正面是大门,大门左边留有水道眼供暴雨来临排洪水。窑洞口安装门和窗窑洞顶部有天窗。其余空间均以土坯和泥垒得既严实又结实。其实延安窑洞就是明坑窑洞庄基的典型例子。

窑洞真漂亮冬暖夏凉(有种冬暖夏凉的建筑叫)(3)

土坯箍窑洞庄基要建成就比以上这两种庄基要费工的多。首先要请人来加工土坯。等到土坯干了,请专门箍窑洞的工匠和几十个小工紧密配合,经过大家共同合作,和泥的和泥,扔土坯的扔土坯,历时半月有余,才能把三至四万块土坯用泥粘合而成,形成所说的箍窑。这种窑洞多在地坑窑洞庄基的地面上修建而成。在当时能箍窑洞的人家,就是大户人家或者家境富裕的才有可能有箍窑。一般家庭连想都不敢想。就是在玉都党原合道这些原区,现在还有土坯箍窑的存在但已经为数不多了。

窑洞真漂亮冬暖夏凉(有种冬暖夏凉的建筑叫)(4)

窑洞的内部结构特别独特。就以厨窑洞最为奇特。进门靠右边是土炕、锅头、灶伙、案板有的还有石磨。有句谚语说的特别形象。就是:“锅头就是连着炕,烟头烟就是都朝上。”家家户户都是一个固定的模式。炕里边、门顶里留有旱台,供放一些杂物或者书籍、账本之类的东西。窑洞是利用黄土有直立不塌的特点建造而成的。窑洞取暖以麦草玉米秆和高粱秆以及杂草晒干作为燃料取暖做饭的。这种生活方式到底持续了多久呢?现在以及无法考证。

窑洞真漂亮冬暖夏凉(有种冬暖夏凉的建筑叫)(5)

窑洞真漂亮冬暖夏凉(有种冬暖夏凉的建筑叫)(6)

我们的祖先,从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部落居住生活。到后来又开始了洞穴居住生活。那么窑洞很可能就是洞穴居住的进化和提升的结果。在我们泾川,王母宫石窟,南石窟石窟,都是窑洞的居住特有方式。所以,有人曾经说人类知道使用火,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这一点是不是有些不完全啊!人类由部落居住、转入洞穴居住,后来有转入窑洞居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有远近亲近之分,母系氏族的生活就已经彻底结束,父系氏族的生活就已经开始,从这种意义上讲,窑洞居住的开始,也是古人类文明生活开始的标志。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窑洞的出现,部落居住方式就不存在,母系氏族的生活基本结束。人类的文明程度就有了一次质的飞跃。这难道不是古文明的标志是什么?我们泾川西王母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续发展提升,正是人类沿着窑洞的居住足迹前行的。不管是西王母石窟,还是南石窟石窟,其实都是窑洞的根本形式。它的大体造型和窑洞有着默契的联系和吻合。就以王母宫石窟为例来说,其内部的结构就是一个完整的回字形。而民间的窑洞居住形式,不管是哪一种,在其内部很容易找到回字形活动踪迹。譬如进入窑洞庄基,于出来就是一个回字。譬如用石磨磨面粉,磨道里并不知道要走多少个回字。回有资料记载是西王母的名字。其实它包含着希望主人快快回家的成分。所不同的是,西王母石窟和南石窟石窟,所处的位置是在石崖峭壁上,而民间的窑洞是处在黄土大地上,他们利用黄土直立不塌的特点,他们利用地形地理条件,开创了人类居住的方式不正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有一开始吗?

,

站长提醒:以上内容,未识真伪,仅供参考。理性上网,以免过度。谨慎广告,危及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