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李林甫个人简历?原创不易,请点个关注~,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唐朝李林甫个人简历?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唐朝李林甫个人简历(李林甫把张九龄挤下台)

唐朝李林甫个人简历

原创不易,请点个关注~

作者/雪月江城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736年(唐开元二十四年),整个大唐帝国都沉醉在“开元盛世”的狂欢里。经过太宗、高宗、武周几朝的经营,加之唐玄宗登位初期的励精图治,唐帝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空前强大,一片欢乐祥和,真正做到了“四海升平,万国来朝”。然而,只有极少数清醒的人知道,帝国此时正危机四伏。

公元736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平常的一年。

这一年,张九龄大势已去。

张九龄是西汉名臣张良的后代,唐朝的名相。他除了是一位正直贤能的大臣,还是著名的诗人,世人都赞叹他“举止文雅,风度不凡”,无不仰慕,连唐玄宗都是他的狂热粉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即是他的名作。

起初,张九龄很受唐玄宗的重用,在宰相的位置上尽职尽责,功劳卓著。开元二十四年,经过李林甫长时间的轮番诋毁,唐玄宗逐渐信了谗言,尽管内心偏爱张九龄,他仍罢了张九龄的宰相之位。

祸不单行,不久之后,监察御史周子谅因为弹劾奸臣牛仙客而触怒了唐玄宗,这个周子谅是张九龄举荐的,而古代有“举荐失当”的罪名,于是张九龄因“举非其人”遭到降职处分,远赴荆州担任大都督府长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九龄是此时唐帝国头脑清醒的极少数人之一。他知道,尽管大唐处在全盛时期,但社会矛盾逐步尖锐,百姓穷困而统治者却日渐奢靡,边境上也有穷兵黩武的趋势。自担任宰相以来,张九龄勤勤恳恳,与民休养生息,同时整顿吏治,对玄宗直言敢谏,极力消除不良态势,帝国在他的操盘下,仍保持着欣欣向荣的发展。

然而曾经英明神武的唐玄宗,随着年事愈高,越来越贪图享乐,废弛朝政,尤其在废立太子和对待边境胡人的政策上昏招频出。张九龄据理力争,与唐玄宗的意见相左,进而被恼怒和疏远,这也是他遭到罢黜的深层次原因。

自此,张九龄这位“开元盛世”最后的名相,远离了帝国的核心管理层,而接替他职位的人是李林甫。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看看李林甫,此人在历史上臭名昭著,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口蜜腹剑”最早就是用来形容他的,用现在的话说李林甫笑里藏刀,佛口蛇心,是一个“嘴甜,脸厚,心黑,手狠”的坏人兼小人。他出身高贵,是唐高祖李渊堂弟李叔良的曾孙,根正苗红的唐朝宗室,裙带关系深厚,加上他善于揣摩上意,曲意逢迎,所以在官场很吃得开,一路平步青云。通过污蔑抹黑,他成功“搞臭”张九龄,取而代之。

这一年,安禄山否极泰来。

开元二十四年,担任平卢将军的安禄山在讨伐契丹的战争中大败,按律当斩。张九龄目光如炬,看出安禄山是奸诈之徒、有不臣之心,料定他以后肯定会犯上作乱,因此极力要求按律将安禄山斩首。然而,妇人之仁的唐玄宗为了显示“皇恩浩荡”,最终赦免了安禄山的死罪,仅仅免职作为惩戒。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如何处置安禄山,《资治通鉴》记载:

张九龄批曰:“昔穰苴诛庄贾,孙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

上惜其才,敕令免官,以白衣将领。

九龄固争曰:“禄山失律丧师,于法不可不诛。且臣观其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

上曰:“卿勿以王夷甫识石勒,枉害忠良。”竟赦之。

唐玄宗反驳张九龄:爱卿不要把自己当做王衍,把安禄山当石勒,这可是陷害忠良啊!(注:西晋王衍,字夷甫,善于识人,他初次见到石勒,就看出石勒的狼子野心,认定石勒今后将会是天下的祸患。后来果然应验,石勒反晋乱华,祸害中原数年)。

这完全是历史的翻版,多么讽刺!

这一年,史思明平地而起。

史思明是突厥人,原姓阿史那,名崒干,安禄山的好哥们儿。开元二十四年,他因为欠债而逃亡到北边的奚族,被当地奚族人抓住后,他冒充大唐使者。善良的奚族人相信了他,热情款待,并派了300人的使团随他一起回到大唐觐见天子。

可崒干却有自己的小算盘,他提前跑到大唐的军队里,告诉平卢守将裴休子“这帮人表面是觐见天子,实际是想来偷袭我们边境”。裴休子同样轻信了他。最终奚族300人使团作为“来犯之敌”全军覆没。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此军功薄上多了崒干的名字,他靠着军功逐步升迁,一直做到将军,并且面见圣上。唐玄宗对他很赏识,便赐给他一个汉名——史思明。

这个名字,未来将成为大唐百姓的噩梦!

从公元736年说开去

公元736年,大唐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因直言进谏而获罪,朝廷百官都看在眼里,这些久经历练的聪明人立刻都学会了明哲保身,沉默是金。

《资治通鉴》记载:

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珪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纮、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

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

另一方面,李林甫大权在握,党同伐异,欺上瞒下,把朝堂弄得乌烟瘴气。

再没有人仗义执言,

再没有人触犯龙颜,

再没有人冒死直谏。

所到之处,皆是歌舞升平;

所听之言,皆是歌功颂德!

于是,在欢声笑语里,在美酒当歌里,在沉睡的美梦里,在安禄山来了,史思明来了,草原的狼来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736年,大唐开元二十四年,宰相从张九龄变成了李林甫。

四年以后,唐玄宗改元天宝。从开元到天宝,大唐帝国江河日下。一只邪恶的蝴蝶扇动着翅膀,带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从哥舒翰“恸哭出关”开始,朝廷形势急转直下。叛军势如破竹,破潼关,陷长安,逼着唐玄宗向西逃往四川;杨国忠名裂身死,杨贵妃香消玉殒,而唐玄宗喜当“太上皇”,威望尽失,颜面无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唐肃宗在灵武登基,收拾残局,在郭子仪、李光弼、李泌等人的辅佐下,收复长安、洛阳两京,重整山河。前后共历时八年,直到唐代宗初年才彻底平息这场灾难。

战争结束了,可战争带来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重建需要时日,由战争带来的创伤和后遗症更是深远——社会动乱,经济萧条,赋税繁重,边疆不稳,藩镇割据,每一条都在撕裂大唐帝国,自此,唐帝国由盛而衰,再也无法回到当初的荣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让时间回到开元二十四年: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

如果“上从之”,结局又会是如何呢?

站长提醒:以上内容,未识真伪,仅供参考。理性上网,以免过度。谨慎广告,危及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