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梅雨季节,高温湿热,让很多人都心烦意乱,总感觉胸口发闷,心慌气短,甚至很多人出门没走上几步就气喘吁吁,就算是在家不怎么动,汗也“哗哗”地流。黄梅天出现的不适,可不能全怪天气,也可能是心脏“闷”坏了在报警!

为何夏季总是感觉胸闷气短、心慌心悸?

这是因为黄梅天高温湿热,人容易烦躁不安、心神不宁,容易产生心悸、胸闷不适。此外人在高温状态下出汗多,导致电解质随汗液流失,此时一般人会感觉口渴而拼命喝水,然而单纯地补充不含电解质的水,会造成人体电解质紊乱。

而电解质(包括钾、钠、钙等离子)恰恰可以保持我们的心脏平衡,一旦体内电解质发生紊乱直接反应的就是会出现包括早搏、心跳过速等心律失常现象。

此外,黄梅天燥热空气中湿度增高,气压低,含氧量降低。心脏为了保证正常运转需充足的氧气、葡萄糖等能量物质,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致使供应心脏本身的血流减少,容易导致人体缺氧。

即使是普通人,活动量和平时没有区别情况下,也常常会感到胸闷、气短,更何况是患有心脏瓣膜病、冠心病的人,“日子”更加难过,往往会发生胸闷、憋气、心慌、气短、头晕、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会心跳停止而猝死。

重要提醒:患者若有以下预兆,应立即前往医院检查

胸闷气短心慌心悸头晕(胸闷气短心慌心悸)(1)

  • 发作性的胸部闷痛或压迫感、心慌、乏力以及头晕;
  • 突然出现胸痛、出冷汗、呼吸困难、头晕,这很可能是猝死发生的预警信号,此时要想法第一时间前往医院诊治。

需要注意的是,一旦有心梗前兆,家属不能搬运病人,而应让患者就地躺下,不要翻身,不要让其说话和走动,更不要摇晃患者。

如患者身边有急救药物,应及时帮助其服用,并迅速拨打120,请求急救人员来处理。

如何安然度过夏天?

夏天是人体阳气最足的时候,所谓春养肝,夏养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注意:

1、防暑降温

心脏怕“热”,需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避免暴晒,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应尽量在相对恒温的环境中工作与学习,避免忽冷忽热给心脏造成负担。尤其是外出归来进入空调房,务必要用干毛巾擦擦汗,缓一缓再进入。

2、注意休息

胸闷气短心慌心悸头晕(胸闷气短心慌心悸)(2)

心脑血管病人应当注意劳逸结合,白天应有意识地放缓工作和生活节奏,晚上尽量不要熬夜。研究发现,午睡可以使冠心病、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所以,中午打个盹,是个不错的选择。

3、清淡饮食

心脑血管病人的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应避免食用变质的食物或暴饮暴食。及时补充水分,大量出汗后一定要适当补充含电解质的水分,如果汁、盐水等。

4、适量锻炼

适当的锻炼对心脏的健康有益,但是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这段时间,最好的锻炼方式是打太极拳、慢跑等强度相对不高的有氧运动。

5、遵医嘱服药

胸闷气短心慌心悸头晕(胸闷气短心慌心悸)(3)

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一定要遵从医嘱,坚持用药。尤其是高血压病人不能擅自减药、停药。冠心病人无论在哪里,都要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保心丸等急救药物。

,

站长提醒:以上内容,未识真伪,仅供参考。理性上网,以免过度。谨慎广告,危及钱财。